11月17日,春城昆明阳光和煦,滇池畔鸥鸟成群,海埂会堂内人潮涌动。一场聚焦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盛宴——“新艺中国”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非遗中国行”主题服务考察(云南)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非遗精品共绘文化长卷
在海埂会堂民族和谐广场,同期举办的“非遗主题展”上,34项非遗精品荟萃一堂,1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临互动,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上演。
踏入展区,宛如走进一座非遗的博物馆。在这里,观众既可欣赏“年画之首”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承袭唐风的唐三彩等艺术珍品,还可品味云南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技艺创新,体验普洱茶、宣威火腿等“可品尝的文化记忆”。

来到普洱茶制作技艺的展位上,普洱市政协委员、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华琼的身影格外忙碌,她一边热情招呼宾客,一边耐心解答从普洱茶历史到制作工艺的各种问题,引得众人围拢观看。
“受邀参加‘非遗主题展’对我来说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赵华琼说:“活动中把各省的优秀非遗项目都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同时也为我们非遗传承人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让我看到了不同非遗的特色与匠心之作,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很大帮助。”
“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非遗,现在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还能品尝到,这种体验很独特。”
“如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取代了很多东西,但参观这些非遗作品让我感受到科技无法替代非遗匠人们指尖上的记忆和情感温度。”
不少参观者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展览方式,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传承体验,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成为非遗的参与者。

智慧碰撞探寻非遗新路
海埂会堂内,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一场以“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热烈展开。
作为滇派内画的创始人、全国“大国工匠”人才、省政协委员孙鸿雁在对话中分享了滇派内画的缘起,并指出,在数字智能时代,要让非遗“火起来”,破局的关键在于让非遗与年轻人建立起情感联结,实现价值共鸣,而实践方向则是“内容创新+人才培育”双轮驱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从学术角度深入解读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价值,他指出,非遗的价值是其“活态传承”的根基,也是“两创”实践的核心。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在对话中希望更多主播、主持人深入云南寻访当地非遗传承人,让非遗能被更多人知晓。
自媒体账号“小黑诸鸣”主理人诸鸣认为,应让年轻人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接触非遗,并让非遗走向市场化,才会让非遗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上海壹和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芸婕分享了在K12教育场景中,通过创新性地将数字化技术与非遗元素深度结合,打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创新更多模式,为非遗传承发展培养潜在新生力量。
“利用新媒体平台,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是传播非遗的关键。”四川省网联会副会长、OST传媒联合创始人袁方在探讨非遗传播时指出,要解决非遗在传播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更应注重用受众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在这场高端对话中,各位嘉宾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议题,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见解,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为紫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参加活动后对非遗传承也有更深的体悟:“建水紫陶作为一个‘可以带得走的云南生活’,在云南非遗传承瑰宝中正绽放愈加迷人的绚丽光彩。”
田静说,非遗能够长久沉淀的关键,在于让文化内核精准契合当代需求。她认为,“非遗+”绝非盲目跟风追求热点,而是坚持守正创新,需确保非遗的商业价值稳稳扎根于“手艺过硬、文化可感”的基础之上,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行稳致远。她表示,未来将坚定地做非遗发展的时代赋能者、“新艺中国”的共建同行者、非遗传播的响亮扩音者,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匠心精神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激荡出新的火花,为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注入一代人的实践与热忱。

文化探访传承革命精神
17日下午,嘉宾们走进昆明街头,踏上了此次活动首站寻访之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的年份。在这一特殊时刻,嘉宾们一同走进西南联大旧址,时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往昔的烽火岁月与激昂青春如潮水般涌来,将大家卷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嘉宾们驻足于西南联大校舍旧址,仔细听取讲解员介绍,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内重温西南联大师生八年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景,现场体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
“西南联大是当时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在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西南联大师生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的故事让大家热泪盈眶。
“此次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我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联大的师生们没有被困难和挫折打倒,而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深受感动。”配音演员、配音导演姜广涛说。
“在参观中我感受到了当年在战火中师生们守护国家文脉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值得在当前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发扬。我们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守护着不应被遗忘的珍贵遗产。”微博女性成长博主、跨域博主“真真Lucia”许赫真说。
“历史应该被铭记。”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先辈们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风情释放非遗魅力
走进云南民族村这座“文化大观园”中,穿梭于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间,参与精彩纷呈的传统民俗活动,品尝独具特色的民族美食……通过各类互动体验,嘉宾们切身体会到了各民族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
“我会唱的调子像山林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 夜幕中,火塘边一首拉祜族原生态民歌《实在舍不得》,饱含了太多深情,也留住了远方客人的心。
“之前对于云南世居少数民族的了解多停留于媒体镜头所呈现的内容,缺乏亲身的实际体验。”姜广涛说,“通过现场观看这些非遗表演和技艺展示,我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各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姜广涛说,古老的非遗长久以来紧密伴随我们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在时光流转变迁中,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当前,我们在物质层面得到了基本满足,在精神生活和审美层面也渴望有新的滋养。此时,更应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打造成为具有市场价值与文化影响力的产品,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一天的活动落下帷幕,嘉宾们对接下来前往曲靖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寻访非遗魅力的旅程充满期待。
“在‘非遗主题展’上,斑铜工艺展位深深吸引了我,作品表面独特的晶花让我感受到时光与匠心的凝结,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匠人对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作为内容创作者,许赫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在曲靖更加深入地了解包括会泽铜斑技艺在内的更多传统非遗故事,通过自己的视角,共同去寻找非遗与现代人生活的关联,将其融入当代叙事,讲述好非遗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非遗技艺。
“云南是康养旅游胜地,这是我们以往的认知,而这次参加活动让我对云南有了新的认知。”“寻美中国”组委会成员、中国文联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贵阳市政协常委唐煌说,“云南的民族民俗文化非常丰富,这些民族非遗所展现的文化‘引力’和‘张力’让我震撼,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真正彰显了文化自信。”

唐煌表示,云南民族村就像是一个微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他们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非遗技艺,同时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朴素的生活实践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未来也将通过挖掘各民族的宝贵非遗财富,创作更多作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力量。(来源:“云南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