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西南边陲,磨憨,这座与老挝接壤的边境小镇,宛如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自2022年4月昆明市托管磨憨以来,按照部署,昆明市以“以城带边 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为桥梁,组建起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双组长,昆明市民族宗教委为牵头部门,市级36家单位参与,合作区、磨憨镇配合的组织架构,将兴边富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深度耦合,多部门齐心协力,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建设浪潮在这里澎湃涌起。
当下,昆磨两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不断拓宽,为边境幸福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携手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共建共享的秀美画卷。
党建引领 筑牢发展之基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托管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昆明市并无先例可循,面对从未经历过的新场景、新问题、新挑战,昆明市义无反顾扛起磨憨边境幸福村建设责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创建之初,昆明市委组织部选派了首批53名骨干力量,作为“先锋队”到磨憨镇驻点工作,助推磨憨发展日新月异,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大河有水小河满。昆明市委组织部持续打造村集体经济强村——
指导磨憨—磨丁合作区完成曼庄村“四位一体”项目建设,申报实施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揭榜招贤”2个,在全市“揭榜招贤”项目推介洽谈会上成功推介项目2个;
磨憨6个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39万元,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2025年,指导磨憨—磨丁合作区申报1个村集体经济“揭榜招贤”项目以及2个特色美丽乡村、2个人才需求清单,助力磨憨—磨丁合作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通过上述措施,磨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同时,昆明市委组织部指导磨憨—磨丁合作区实施“双雁”工程,印发《昆明市磨憨—磨丁合作区村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方案》《昆明市磨憨—磨丁合作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方案》等,对村(社区)班子运行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分析研判,动态培育储备了2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
指导磨憨—磨丁合作区制定完善发展党员责任清单,持续从青年和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66个村民小组至少都有1名党员,党员空白村全面清零,建立抵边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联系点2个,建强抵边战斗力量。
在此过程中,磨憨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磨憨快速发展的红色战斗堡垒。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
昆明市委组织部还积极推进新兴领域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党员日常管理。指导磨憨—磨丁合作区制定印发《磨憨—磨丁合作区开展春城党员先锋模范“四大行动”任务清单》,全面加强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完成流动党员集中登记及纳入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不断档、学习教育不掉队、先锋作用不弱化。
将15名公职联防员党组织关系转入抵边村民小组党支部,建立边境联防所与抵边村“双向挂联”机制。累计深入抵边村民小组、自然村、居民点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管边护边工作164场次,引导边民抵制“引、领、带”等跨境违法犯罪行为。
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年成就展”联展活动,覆盖学校、卫生院等基层单位1500余人次,通过展览与互动深化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争取资金推进大龙哈、尚冈边境模范长廊及民族团结文化建设,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围绕“国门党旗红”品牌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内涵深、措施实、效应强的党建品牌,形成具有磨憨特色的国门党建品牌矩阵,深化拓展党建品牌建设。2025年上半年,在边检、海关、铁路、农村创建“国门党旗红+”党建品牌5个。同时,还成功举办了昆明市2025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磨憨现场推进会。
如今,磨憨这片“新天地”成了昆明干部锻炼能力的“大舞台”,磨憨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来,掀起了建设磨憨的热潮。
文旅融合 点亮特色之灯
帮带共建以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印发的《磨憨镇六个重点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要求,充分挖掘磨憨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要引擎,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形成任务清单,统筹协调推进。
在此过程中,积极打造具有磨憨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和项目——
截至今年上半年,动员曼庄村群众打造农文旅项目,现已建成农家乐1家、烧烤和冷饮餐饮店各1家,还编制了曼庄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概念性规划;
在磨站村建成“尚野”哈尼旅游营地,现已正式营业,同时邀请专业民宿设计企业对村民自住房进行设计,推动民宿建设;
推动尚冈村傣族民宿进场施工建设,引荐对接西双版纳牛鼎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推进尚冈古寨橡胶林林下农文旅融合项目;
设计尚勇—磨站—上光明—下光明—董宗堡徒步及自驾骑行线路,并制作手绘地图,在道路节点设置旅游标识牌,指引串联文体旅游资源;
青松露营地项目、青松瑶族美食农家乐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新建龙门村精神堡垒、龙门村胶囊酒店、1.5公里滨水步道、南满河人行便桥等;
在磨整村设置文旅综合服务点,研发“喝茶听戏”茶文化产品,成为6个幸福村的第一款产品……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不断满足各族游客在磨憨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各种需求,为发展旅游吸引人流,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来自江苏的杨女士在网络上看到了磨憨发展的各种报道,于是国庆期间自驾到了尚冈村。她表示,在这里看到了祖国壮美山河的别样风采和绚烂文化,自豪感陡然增强了不少。
为了扩大磨憨旅游的影响力,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可谓绞尽脑汁:
主动策划6个重点村引流宣传活动,精心拍摄热带雨林、边民互市、人象共生等优质创意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宣传投放,形成旅游引爆点和消费兴奋点;
积极邀请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在尚冈村开展社会工作实习,推进了“乡村创客”“庭院美化”工作,扩大影响力;
指导磨憨举办“水润千寨 醉美磨憨”首次旅游线路发布暨体验活动,现场开放磨站和大龙哈两个村民小组作为活动体验点,以“磨站哈尼风情”“大龙哈田园乡愁”为主题打造体验线路,发放《磨憨旅游手册》,让游客可随时获取磨憨旅游信息……
如今,“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村子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成为磨憨各族群众共同的感受。
据公开报道,国庆假期前3天,搭乘中老铁路经中老边境磨憨铁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达3400余人次,同比增长15.23%。
随着磨憨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如何引导出境游客在磨憨停一下,激发中老铁路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让磨憨一路生“金”的潜力,大有文章可做。
除了发展旅游硬件,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还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促进文化润边:依托总分馆体系,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数字文化服务和文旅志愿服务,加大对磨憨镇的文化帮扶力度。
2025年4月,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举办了“‘走进磨憨’——国门文化概念展”全民阅读活动,将磨憨风情融入阅读空间,实现文化展陈、沉浸自习、跨界互动、非遗展示一体化,促进国门文化传播和优质特色阅读资源直达基层;6月,组织市文化馆到磨憨开展“三下乡”活动,提供优质的文艺表演节目,为磨憨人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提升磨憨人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获得感……
一项项文化活动和节庆赛事的成功举办,一项项措施的落地生根,磨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
产业振兴 夯实富裕之本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产业发展,是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之本。
为此,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将产业发展作为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结合磨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引导村民发展人参果、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例如,呈贡区帮助龙门村发展人参果种植产业,多次派人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土壤改良工作,努力提升人参果品质。现在,龙门村的人参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2024年至2025年,龙门村冬春人参果种植面积1700亩,亩均收入1.2万元,产值2040万元,还带动青松村不少群众种植。同时,呈贡区帮助村集体把龙门村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带到昆明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西山区政府联合多方力量,围绕茶叶产业,挖掘磨龙村资源优势,在磨龙村投资建设了茶叶加工厂,年处理茶叶400吨,为当地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提升村民种植技术,拓宽销路,最终让青松村民小组实现“人人有茶园,人人有茶棚,人人能致富”。
安宁市帮带共建的磨整村民小组曾经以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安宁市积极帮扶该村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大龙哈村民小组的农业示范基地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现已开展了3期省级玉米新品种适应性评价试验;五华区指导尚勇村种植1000余亩甜龙竹,村集体收入跃升至23万元……
每个村有每个村的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让各个村子的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
截至2025年上半年,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指导磨憨创办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达到122.3万元,是托管前的10余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托管前的1.5万元增长到2.23万元。如今,磨憨常住人口从托管之初的2万人增加到约4万人。
点点滴滴,都是帮带共建的成效。
不仅如此,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还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让共同富裕落得更实。
截至2025年上半年,磨憨—磨丁合作区已录入2025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共计31个项目,下达磨憨—磨丁合作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计3138万元,资金已全部安排至项目(资金安排率100%)。
教育共享 点燃希望之火
9月28日,昆明市外国语学校磨憨分校(磨憨—磨丁合作区第一中学)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迎国庆致敬戍边卫士 赞祖国感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据了解,此次走边关活动创新采用“徒步体验+现场授课+仪式教育”模式,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这是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参与帮带共建的成效之一。
帮带共建以来,昆明市教育体育局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磨憨倾斜,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磨憨的教育水平,为磨憨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
成立了托管磨憨镇教育体育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优化时间节点,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定要求,有序稳步推进托管工作。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局务会、专题工作会,研究部署托管工作,协调解决托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了《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昆明市支持磨憨教育人才发展双向交流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帮扶共建指明了方向。
加强与合作区管委会社会事务局的沟通对接,合力推进磨憨中学、磨憨镇中心幼儿园、磨憨镇中心小学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磨憨教育事业帮扶力度,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水平,如今,磨憨中学已投入使用,磨憨—磨丁合作区第一中学也成功设立。
除了硬件设施的帮扶,昆明市教育体育局还积极实施“一校一帮扶”方案,常态化开展帮扶活动,昆三中帮扶磨憨中学、师大附小帮扶磨憨中心小学、中华小学帮扶磨憨口岸(双拥)小学、师专附小帮扶磨憨曼庄完小、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帮扶磨憨尚冈完小、市教工一幼帮扶曼庄童乐艺术幼儿园、盘龙新迎一幼帮扶尚勇喜洋洋幼儿园、呈贡一幼帮扶磨憨福多多幼儿园、晋宁安居幼儿园帮扶尚冈乐学艺术幼儿园,先进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就这样输送到磨憨对口学校。
同时,昆明市教育体育局还认真落实《昆明市支持磨憨教育人才发展双向交流实施方案》,切实推进学校干部互派、教师双向交流,提高磨憨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昆明市教育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2025年,已从昆明市选派14名教师到磨憨学校帮扶支教。将磨憨镇体育教师纳入市级体育教研组长培训和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组织磨憨体育教师参加6月举办的全市体育教研组长暨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活动,指导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昆明市体育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送课(教)下乡”活动,以研促教、以赛促教、以学促教,全面提升磨憨体育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教育提升工程,磨憨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教育的融合发展也为磨憨幸福村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医疗帮扶 守护健康之盾
在昆明正式托管磨憨之前,磨憨镇中心卫生院只有1个全科科室。
自昆明市延安医院全面托管磨憨镇中心卫生院以来,投入专项资金新建了标准化手术室、产房;增设口腔科、康复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傣医科、医学影像科等特色科室;调拨配备彩超、胎心监护仪、婴儿转运车、洁净屏、救护车和远程心电诊断会诊设备……卫生院在诊疗硬件设施上全面升级。
这只是昆明市卫生健康委把保障磨憨各族群众的健康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等措施,为磨憨各族群众提供健康保障的一个缩影。
帮带共建以来,昆明市卫生健康委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不断加强对磨憨基层医疗机构提质达标建设工作,争取省级重点中心卫生院提质建设资金用于学科建设和设备配备。目前,磨憨镇中心卫生院已通过省级验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并获得国家通报表扬。
为推进当地医疗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磨憨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到昆明市延安医院进修。2025年2月,磨憨中心卫生院派出一医一护到昆明市延安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2025年6月,磨憨镇13名乡村医生分两批到勐腊县人民医院参加“万名村医培优提质”培训。
同时,将磨憨卫生院纳入2024年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范畴,从市延安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选派3名医师、1名护士到磨憨开展为期1年的医疗帮扶,帮助磨憨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昆明市还与勐腊海关签订口岸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在口岸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信息通报、联合处置工作机制。今年上半年,选派磨憨卫生院1人参加4月14日至7月29日省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培训。
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公众健康咨询、围绕重点人群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随着帮带共建的不断推进,各族群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
如今的磨憨,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文化旅游繁荣兴盛,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实干成就梦想,担当铸就辉煌。
未来,昆明市将继续加大对磨憨的帮带共建力度,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磨憨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成为我国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