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业务工作

理论园地

党建窗口

网络专题

组织机构

微信大厅

2017昆明市两会专题

昆明市统一战线喜迎十九大

2018昆明市两会专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2019昆明市两会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

献礼党的二十大

基层统战
石林县:坚持以增强“四感”为重要抓手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石林县委统战部发布时间:2024-06-28 18:51来源:石林县委统战部]

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向心力 近年来,石林县把文化强县惠民目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紧紧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相关工作要求,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荣誉感、幸福感”等四感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有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先后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乡”“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歌舞之乡)”。2014年、2018年,先后两次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21年,荣获“中国文化百强县”荣誉称号,与昆明市捆绑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的通知》(文旅公共发 〔2018〕49号)和《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上等级文化馆名单的通知》(文旅公共发〔2021〕133号)民族图书馆评为三级馆,县文化馆评为一级馆。石林县共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个,建有(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96个,实现行政村(社区)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建成96个农家书屋、9个卫星数字书屋、11个农网培训学校,建立1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乡镇和74个共享工程服务点,建成9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其中省级4个、县级5个),公布12个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其中:省级3个(糯黑村、月湖村、阿着底村)、市级5个(维则村、海宜村、芭茅村、大老挖村、下冒水洞村)、县级4个(上蒲草村、岩子脚村、红路口村、矣美堵)。实施自然村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工程,西街口镇、长湖镇、圭山镇、大可乡等乡镇基本实现农村文化活动广场自然村全覆盖。同时,着力于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进两馆总分馆建设工作,着力建设全面覆盖、功能齐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增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2022年出台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公共文化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切实加大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在资金方面的保障力度。结合“美丽县城”建设,以县城建成区为辐射,创新建设标准、设施布局、建设主体、功能设置,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景区、进宾馆饭店、进社区、进企业,全力构建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近年来,先后打造了石林县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石林县堡子烈士纪念馆红色书社、桃源时光书吧、未来也来书吧、方寸间&毕跃英撒尼刺绣传习工坊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以“奔跑加速度”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全民参与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

石林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人民群众热爱本土传统文化,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叙事长诗改编制作的《阿诗玛》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音乐电影;根据彝族撒尼民歌改编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被定为云南旅游代表歌曲、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主题歌曲之一;热情奔放的“彝族三弦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火把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刺绣”刺绣包荣获“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览会”金奖,2015年彝族撒尼刺绣荣获第五届国际非遗节展览“太阳神鸟”金奖;“彝族(撒尼)摔跤”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女子摔跤堪称石林民间体育竞技一绝;“中国石林牛王争霸赛”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斗牛活动知名品牌;充满神秘色彩的彝族(撒尼)密枝节活动引人入胜。2018年,云南省人大颁布实施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2021年1月,出台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对石林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乡镇(街道)、村落、街区等依法依规给予保护,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的良性循环。2021年以来,启动了阿诗玛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完善糯黑、月湖2个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规划编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使之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影响、熏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石林人的心灵,不断浸润着石林人的精神家园。实施非遗“五进”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推进非遗传承课程,实施非遗特色课间操等项目。结合旧城区文物古建筑修缮,建成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农民画馆,年接待参观人员万余人。目前,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12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8项、市级30项、县级78项,共命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3名(去世34名,健在199名),其中国家级5人(2人去世,健在3人)、省级20人(去世7人,健在13人)、市级49人(去世9人,健在40人)、县级159人(去世16人,143人);国家级珍贵古籍文献名录2项。

全民共同参与文艺创作,增强人民群众的“荣誉感”

全县群众文化繁荣发展,文艺创作热情高涨,通过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县文化馆常年举办“大三弦”“小三弦”“三胡”“月琴”等地方传统器乐的培训班,按学年制组织开展培训,每期参训人员300余人;寒暑假期间免费对少年儿童举办地方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的假期班,每期参训人员100余人;教育部门在学校中开展了地方传统舞蹈纳入学校课间舞活动,校外培训机构将地方传统舞蹈、传统器乐列入培训科目等,极大推动了石林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20年数据统计,全县20人以上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619支,演职人员近2万人,年演出2千余场次。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石林卷)》《石林之歌》《石林县书画作品集》《石林县第一届运动会摄影作品集》;创作《撒尼人》、运动会主题歌《青春之光》、少儿读物《小小阿诗玛》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了大型原生态歌舞《阿诗玛秘地》,与云南大德正智传媒公司共同创作的中国原创音乐剧《阿诗玛》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获省第十三届新剧节目展演金奖。与上海康华民族音乐艺术中心共同创作的音乐剧《风中丽人》已在上海公演;广场舞《马铃响来玉鸟儿唱》参加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广东举办的第二届“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荣获“魅力之星”称号。《回家的路》《非遗传承之大三弦》参加“和美地球 文旅云南”生物多样性美术大赛,荣获2个“金奖”;李毅、吴小涛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幸福彝乡·美好生活》《金柿飘香醉彝寨》入选“幸福小康 美好生活”全国农民画作品展。金牛创作的作品《惠民政策暖人心》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文明办二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由石林县文化馆选送的董绍褔水彩作品《束缚之春鸟回林图》获“云南省第五届彩云奖”。《彝族叉舞》《三弦弹奏<撒细绕>》代表昆明市参加云南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通过全民参与文艺创作社会氛围,通过不断的展示与评比,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荣誉感”。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石林县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把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强化“物质供给”与“精神供给”双轮驱动,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积极打造文旅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强化品牌创建。2019年以来,石林县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石林街道将被命名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彝族第一村和糯黑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旅游名村;糯黑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台创园—长湖—圭山被列为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带,堡子村被列为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和储备了长湖、大叠水、冰雪海洋世界、圭山森林公园、喀斯特地质博物馆等一批旅游景点,形成了以彝族第一村、大糯黑村、阿着底村、蓑衣山村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点。二是强化节庆活动。依托石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民族文化资源,守正创新,每年举办阿诗玛文化旅游节、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密枝节、牛王争霸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10余项活动,不断扩大阿诗玛文化的影响力和受众面。近年来,培育形成了板桥血桃节、大可枇杷节、西街口人参果节等节庆活动,每年举办文艺演出活动300场次以上,逐步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注重资源转换。深入挖掘石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抓实内培外引,相继引进了杏林大观园、喀斯特地质博物馆、阿诗玛文旅小镇、最忆阿诗玛等文化旅游新业态,为打响“阿诗玛”文化品牌,努力实现遗产资源本体保护向市场资源利用保护转变、遗产永续利用保护向价值提升提供了典型和示范,为引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路径,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事业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合发展、同频共振。

下一步,石林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精神,深入推动农家书屋融合发展工程、“石林一家亲”乡村文化走亲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推广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工程、博物馆群落联盟建设工程、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深化工程、民族节庆网上游工程“八大工程”的实施,不断充实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内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出精品,打响“阿诗玛”文化品牌,努力提升石林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推动“七个石林”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石林县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