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业务工作

理论园地

党建窗口

网络专题

组织机构

微信大厅

2017昆明市两会专题

昆明市统一战线喜迎十九大

2018昆明市两会专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2019昆明市两会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

献礼党的二十大

基层统战
东川区政法系统“五举措”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基层政法单位取得实效
[作者:来源:东川区委政法委发布时间:2023-11-17 11:05来源:东川区委统战部]

2023年以来,东川区政法系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了汤丹派出法庭、乌镇派出所、乌龙镇司法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维护地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民族团结为示范,切实在加强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地区安全。

1

党建引领,铸牢民族团结思相根基

聚焦主业主责,坚持“抓党建促创建”的思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政法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政法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分工落实,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动发力,全体干警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为切实做好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不断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同时,强化民族团结理论学习,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知识纳入支部学习内容,结合“主题党课”利用每周五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使广大党员进一步牢固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增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宣传引导,营造各民族大团结氛围

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政法各单位,特别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乡镇政法基层单位,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3年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主题宣传周”、赶集日、民族节日等人员聚集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粘贴宣传图册等方式,加强民族团结氛围宣传;依托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入户宣传志愿者等活动,组织政法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和重点领域广泛进行民族团结宣传,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法治观念,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

2

法治保障 ,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基础

坚持依法治理,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法治保障基 石,奏响民族团结强音。一是织密法律服务网络。依托已建成的 1 个区级、 9 个乡镇(街道), 170 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区 170 个村(社区)的 “ 乡村法治通 ” 法律机器人,为 各族 群众提供 “ 零距离 ” 法律服务,促进城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织密覆盖全区的法律服务网络。二是打通法律服务壁垒。为解决行动不便群众诉讼难的问题,东川区创新为民服务举措,在 6 个村委会建立法官联络站就地化解纠纷,在汤丹镇和红土地镇 “ 四中心 ” 建设的基础上,设立 “ 诉讼服务中心 ” , “ 四中心 ” 创新为 “ 五中心 ” 融合建设,同时在红土地镇北边彝族聚集地设立 “ 德古巡回审理点 ” ,在南边景区设立 “ 花间巡游巡回审理点 ” ,加上镇政府的 “ 诉讼服务中心 ” ,真正变 “ 被动收案 ” 为 “ 主动治理 ” 。三是抓实法律队伍建设。整合律师、法官、检察官、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法治服务队伍,推行 “ 一村(社区)一法律服务员 ” 制度,充分发挥 511 个法律明白人、 19 名专业律师法律顾问作用,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 绿色通道 ” ,实现法律援助 “ 马上办 ” 。

普治融合,激发民族团结动力源泉

着力加强示范带动创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以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保障发展为重点,把民族团结工作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一是深化示范创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基层政法单位”与东川区“雁阵”基层党建紧密结合,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列入政法各级党组织“品牌荣誉”主题,以点带面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联动乡镇(街道)民族宗教助理工作员,及时发现掌握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隐患;在回族聚集的店房社区建立“老马”调解工作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聘请了解社情民意、通晓当地民族语言、民族习惯的41名少数民族同胞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一站式”纠纷服务,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普法,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尊法、守法、用法。

6

二是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联动乡镇(街道)民族宗教助理工作员,及时发现掌握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隐患;在回族聚集的店房社区建立“老马”调解工作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聘请了解社情民意、通晓当地民族语言、民族习惯的41名少数民族同胞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一站式”纠纷服务,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普法,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尊法、守法、用法。

强基固本,提升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平安东川为目标,全力助推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落地见效。将更多的优势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加强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排查与化解力度,统筹推进和完善“综治中心+法庭+检察室+派出所+司法所+村委”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了有东川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人民调解室”和“老马调解工作室”,始终坚持“群众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快推进民情驿站建设工作,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化管理,大接访等资源融入民情驿站内容,在已有的20个挂牌“民情驿站”的基础上,把民情驿站建成排查问题、表达诉求、化解纠纷的有效载体。三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保障民族地区农村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来源:东川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