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整合各类资源,深入开展各民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凝心聚力。
深入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充分利用上海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寻甸县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大力探索推进“组团式”“订单式”帮扶模式,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校长到上海参加人力资源培训项目;近年来,自上海普陀区引入5批次共计35名优秀研究生到寻甸支教,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名教师来寻甸送教。积极组织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今年,首批27名各族优秀青少年学生及8名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赴上海普陀区开展了以“石榴花开 同心筑梦”为主题的交流活动;30 名优秀高中生赴华东理工大学参加2023年科学营交流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1名青年志愿者到寻甸第一中学开展了为期8天的夏令营活动; 邀请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庄河韩氏剪纸家族第五代传承人王桐予老师,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剪纸活动。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不断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各族青少年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凝心铸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县城发展过程中,通过城镇规划、政策引导、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动各民族在文化、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县城区域190个居住小区为各族群众互嵌融居,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小区、平安小区、红色物业小区创建,形成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县城、集镇将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成集文化、艺术、体育、商贸为一体的文化盛会,通过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开斋节、火把节、立秋节、花山节、落灯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和深化共有精神家园内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为载体,建设一批互嵌式发展村(社区),塘子街道小横山村,搬迁前为回族聚居村,搬迁后形成75户回族、17户汉族共同居住的嵌入式社会结构,呈现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深化东西部协作,2022年上海普陀区投入资金355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个;城镇新增就业187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5万人次,帮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各族群众在这里留得住、能融入、有发展,在空间、文化、经济、心理等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依托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景区规划,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凤龙湾小镇拓宽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以“一镇带三村”的产业培育方式,优化形貌、活化资源、丰富业态,形成自然山—湖—河流—森林—白鹭栖息—农耕文化—童话风格建筑融为一体的景观格局。推出“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项目,拓展以“红”带“绿”农文旅融合旅游产业链;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具有红色主题、民族团结进步元素的文创产品;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带1条、示范村2个。2020年以来,共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次。各民族交往更加密切,周边各族群众经济上更加发展,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情感上更加亲近,共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寻甸县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