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来自江苏、浙江、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市的七个民盟先贤支部盟员代表,参加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暨云南民盟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调研民盟传统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费孝通、楚图南、华罗庚、钱伟长、冯友兰、吴唅、潘光旦、梁思成等二十多位民盟先贤在昆明留下了光辉宝贵的历史瞬间,他们用生命、学术成就将民盟精神永远定格在昆明的历史中,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昆明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也是不可复制的民盟传统教育资源。
第一站:华罗庚旧居
民盟昆明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李霞、昆明闻一多支部主委洪海波陪同调研华罗庚旧居。李霞详细介绍了旧居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工作,以及盟市委将华罗庚旧居申报创建为“春融同心·昆明市统战文化基地”和省级民盟传统教育基地的情况。
华罗庚旧居简介:旧居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办事处陈家营村114号,是由三组传统的“一颗印”四合院横向拼连组成一排的民居建筑群。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普吉一带住进了一批西南联大教职员工。闻一多先生与华罗庚先生就先后租住在杨家宅院。杨家宅院最初是由闻一多一家租住的,由于华罗庚租住的黄土坡农舍被敌机炸弹击中,无法居住,闻一多便邀请华罗庚到杨家宅院来同住。当时,闻家住正房楼上及东厢房,正房长辈住,厢房子女住。华家搬来后,闻一多将所住的正房一分为二,东侧由华罗庚及夫人住,西侧则住闻一多及夫人。因中间没有隔墙,只好挂条床单隔开,两家的子女统一住在东厢房,闻、华两家相处得像一家人。华罗庚曾留诗记述当年境况“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珂;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1941年10月,闻一多一家搬迁至司家营,华罗庚一家四口继续在此居住了四年。
第二站:闻一多公园
昆明闻一多支部主委洪海波、昆明李公朴支部宣传委员杨炜艳陪同调研“春融同心·昆明市统战文化基地”和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闻一多公园。洪海波详细介绍了“闻一多公园”的由来、近年来盟市委在公园陆续开展的“相约春城·歌唱祖国”大型活动和“走基地、忆初心、传薪火”主题活动情况。
闻一多公园简介:“闻一多公园”的名称由云南省市两级民盟组织建议而来,2018年11月1日举行奠基动工仪式。公园结合闻一多朱自清旧居及晋氏宅院等文物设施,以新月亭、红烛亭、民主桥、民盟广场等历史文化元素命名园林建筑,树立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闻一多雕像,设置了以历史文化浮雕为主题的闻一多诗墙,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闻一多和民盟的主题,是集统战文化、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居住区公园。公园内的主体建筑由清华大学团队负责设计,规划总用地面积93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38.33平方米,共2层。设计方案理念源自“红烛”,整个纪念馆线条如红烛的“烛”(燭)字,立面如红烛燃烧的火焰,体现了“燃心之烛、燃情之火、燃志之焰”的主题。
主体建筑设置四个展厅,并配套多功能厅、室外展廊、会议室、烛心广场等设施,并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闻一多朱自清旧居”及西侧的“晋氏宅院”,以及与西南联大齐名的“国立艺专”纪念展的保护、开放相结合。
调研之余,洪海波即兴赋诗一首“民盟先贤支部昆明行”:
四月春城和风煦,先贤支部足迹勤。
纪念五一口号事,经典诵读齐心领。
行知步青做教育,一多公朴是知音。
斌丞西北遥遥路,救国救民大道行。
问鼎西山俯滇池,北门书屋论古今。
陈家营前堆垒数,龙泉镇上红烛明。
民盟初心依旧在,新征程中又奋进。
(感谢民盟全国先贤支部对民盟昆明市委会举行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暨云南民盟成立80周年经典诵读会、座谈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盼望常相聚,同心合力推动先贤支部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据悉,民盟昆明市委近年来始终坚持把挖掘传统教育资源,建立传统教育基地,丰富传统教育形式和内涵作为民盟思想建设的工作法宝,建用并重,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传统教育提升思想建设实效的成功经验。2014年6月省、市民盟联合行文,提请民盟中央批准在昆明建立全盟的传统教育基地,6月12日盟中央批复同意。在昆明建立的民盟传统教育基地由主城区组群(由李闻殉难处、闻一多塑像和最后一次演讲所在地——至公堂、西南联大旧址和西南联大纪念馆组成)、呈贡新区组群(由呈贡魁阁和费孝通旧居组成)、龙泉古镇组群(由闻一多朱自清旧居、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冯友兰旧居及其工作的史语所等组成)三个部分组成。近年来,盟市委结合党史、盟史理论学习,在闻一多公园、呈贡魁阁、西南联大旧址等传统教育基地累计开展了“相约春城·歌唱祖国”大型活动和“走基地、忆初心、传薪火”主题活动等百余次实地实践主题教育,引导教育盟员加强对党史盟史、民盟精神的了解,对深化多党合作理论、新型政党制度、参政党职能的理解和掌握,感悟坚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初心,让盟的事业薪火相传。(民盟昆明市委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