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业务工作

理论园地

党建窗口

网络专题

组织机构

微信大厅

2017昆明市两会专题

昆明市统一战线喜迎十九大

2018昆明市两会专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2019昆明市两会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

献礼党的二十大

民族宗教
禄脿街道:以“智慧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
[作者:安宁市委统战部发布时间:2023-04-25 17:13来源:安宁市委统战部]

禄脿街道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来,始终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智慧化工程,打造了六位一体的“智慧禄脿”平台,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搭建网格,构建民族事务治理“共同体”。将基层民族事务服务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把深化网格化治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一是搭建五级网格体系。依托市级网格体系,从上至下建立“市级—街道—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专职”五级网格,并结合实际,划分三级网格8个、四级网格44个网格、专职网格4个,实现网格全覆盖。二是组建网格巡查队伍。从街道到村(社区)到村(居)民小组配置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组建形成一支网格巡查采集队伍,加大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拓展治理力量覆盖面。发动在职党员、楼栋楼长、热心群众、志愿者等加入兼职网格员队伍,进一步拓宽社会治理力量覆盖面,提升市民群众社会治理的参与度,提升事件的处理效率和基层网格多元共治能力。

数据赋能,打造民族事务治理“云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精准化服务管理每一个村(社区)、每一个网格。一是建成数据集成平台“智慧禄脿”。归集多个部门上万条数据,融合辖区272个视频监控,做到人、物、地、事、组织等数据底数全清、相互关联,实现“在三维地图内圈选一个区域,该区域内房屋、人口等信息均一目了然”;同时建设社区各民族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库,精准掌握人口动态,实现民族工作数字化有效衔接。二是实现“反哺—收集”数据闭环。将部门“条数据”和村(社区)“块数据”进行归集、储存和融合,在明确村(社区)对数据管理、使用、权限的基础上,将数据分权分域反哺村居,实现“还数于村(社区)”,从而为村(社区)服务辖区各族群众和企业,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同时,村(社区)对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和标准化处理,并将更新后的数据及时回流到平台,形成数据闭环。

应用拓展,打好共建共治共享“组合拳”。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拓展多个应用场景,建设智慧党建、文明创建、政务服务、民族团结等多项业务应用。一是开展“群众微心愿”云活动。优化升级“智慧党建”板块,开发了“群众微心愿 党员来实现”功能模块,各族群众通过登录手机微信公众号“一键上传心愿”,由平台进行整理公示,党员认领完成心愿反馈,打通群众反馈诉求时间空间局限,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建设“互联网+民族团结”板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地图、民族政策法规“云学习”等模块,通过宣传使用,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探索社会治理多元应用。设置城市管理、安全生产、政务服务、森林防火等多个模块,一方面,通过网格巡查,依托“智慧禄脿”微信公众号“一键”上报各类基层治理问题,确保在辖区发现的问题得到快速处置,让各族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落实好利民便民措施,化解好邻里纠纷,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通过智慧平台处理解决问题28036件次。

创新机制,织牢民族事务治理“保障网”。一是建立业务培训机制。采用集中培训、上门培训等方式,适时对网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网格员及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平台,明确工作职责,熟悉巡查内容,注重对涉及民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二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网格员利用手机终端,实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街道指挥中心收到问题及时派遣,各村(社区)、各职能部门接到派单及时解决并反馈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发现问题、上报问题、指挥派遣、处理问题、反馈问题、督促办理、归档结案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的案件。三是建立分类考核机制。结合当前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隐患排查等重点工作,制定《禄脿街道综合治理指挥平台考核机制》,实行分类考核,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考核,激发各村(社区)的积极性,切实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质效。(安宁市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