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左右,王光进和往常一样,来到家门口的蚕房,看看他家养的“蚕宝宝”。此时,王光进的妻子正在蚕房旁边的蜂棚里给马蜂喂食药物。6年时间,禄劝县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朵本拉村的贫困户王光进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率先在养殖方面探索出了新方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朵本拉村位于撒冲村委会东部的高山上,这里山路迂回狭窄、交通闭塞、村民出行困难,52户苗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冷凉陡峭的深山里。村民们靠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和采摘贩卖野生菌维持生计。因朵本拉村在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养殖业发展受限,难以发展规模养殖,畜禽养殖多为农户散养。由于思想较为保守,当地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少,生活水平仅能维持自给自足。
2008年,时年28岁的王光进患上了风湿性瘫痪,从此,王光进要靠拐杖才能行走,再也无法下地干活。而此时,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一双女儿嗷嗷待哺,贫穷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了一家人身上。每当进入农忙时节,家家都在地里热火朝天开始劳作,而王光进一家,妻子不仅要照顾仅一岁的女儿,又要照顾卧床的王光进,地里的农活全靠年迈的老父母苦苦支撑。
“那一年真的是家里最困难的一年,因为种田的人少,收入减少了一半,过年的时候连年猪都舍不得杀。“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年迈的父亲也开始出现王光进当时的症状,风湿性瘫痪再次降临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好在父亲的病虽然来势汹汹,但没有再恶化。王光进看着已年迈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劳作,妻子日复一日扛起家庭的重担,女儿没有享受同龄孩子一样的生活,心中一直有个愿望,自己不能天天待在家里,得有自我的一技之长,帮助妻子分担一部分压力。
虽然身残,但王光进从未放弃过改变生活的努力。通过多方打听,他听说在村委会有几户养蚕的农户,只需要在家里饲养,劳动强度也不大,且农业局茶桑果站能负责回收产品。于是,在2012年春天,他在房后种植了一亩桑树,第二年春天,桑叶发芽的时候,他到新队拿了一张也就是约25000只蚕蛹回来,开始了他的养蚕生涯。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光进不断学习科学技术,推动着自己养蚕事业的发展,2014年,撒冲村将王光进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局茶桑果站对王光进这样的养殖户进行了专业的培训,王光进养蚕的技术得到提高,到年底,3张蚕蛹共计为他带来10000元收入。
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验,王光进成功掌握了养蚕技术,养蚕的规模也从3张增长到5张,2015年,通过养蚕,他收入达到了2万元。腰包鼓了,王光进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他家新建了一层1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子,全家人从此告别低矮的旧房子,开始了美好新生活。
王光进脱贫致富的故事成为村里的“传奇”。村里养蚕的多了,学技术的也多了。“很多养蚕户跟以前的我一样,没有技术,我想尽己所能帮助他们。”王光进在村里当起了“师傅”, 他把自己养蚕的技术无偿教给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朵本拉村目前已有3户开始养蚕,年均可以增收2-3万。
日子有了希望,王光进开始自己研究项目。他在家里盖了一个大棚,开始探索养蜂。他对蜂感兴趣,闲时会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食物、喜好等。去年,他看到蜂蛹市场价格好,就想再发展马蜂养殖。
借着国家政策扶持种植养殖产业的东风,王光进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养蜂,他模拟马蜂的生活环境,搭起蜂棚,控制棚内温度、湿度,适时消毒,给马蜂喂食药物以预防疾病。王光进家的院子里有5个蜂箱,目前正在精心培育蜂王和分箱,有部分蜂已经开始筑巢。王光进指着一个废弃的蜂巢断面解释:“蜂巢里每一层就叫一帘,蜂巢越大,帘数就越多,价格也就越高。”去年,王光进共养成10窝,卖了1万元。王光进说:“只要有志气、有骨气,敢闯,敢干,残疾也不可怕”。
目前,朵本拉村内已有农用车、面包车、小轿车25辆,村民们不再满足于等政府提供帮助,他们自己探索,个个争当致富“带头人”。王光进不仅教给乡亲们了技术,更是把自己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等不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贫困户,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用他对美好生活的无比豪情,在幸福蓝图上辛勤耕耘。(禄劝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