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就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昆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按照九三学社昆明市委会工作安排,9月16日至19日,由社昆明市委会副主委杨伟同志带队,市委统战部党派处、社各基层组织课题组成员和参政议政骨干、机关工作人员共16人组成考察组,赴湖南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进行考察学习。
一、 外出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外出学习考察的重点在于学习中东部发达地区推进水生态修复保护、矿山综合治理、加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的经验和做法,借鉴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动相关业台发展出台的政策、措施、管理办法和商业模式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昆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夯实昆明“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张城市名片基础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郴州考察期间,考察组听取了郴州市科技局、郴州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郴州市林业局、郴州市财政局、资兴市东江库区管理局、临武县统战部、临武县政府办、临武县自然资源局、临武县农业农村局等在郴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水生态修复保护、矿山综合治理、加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经验和做法,实地考察了临武县甘溪河矿山治理、南方矿业公司选矿区、宝玉石文化产业园、汾市镇龙归坪村、卧龙谷,资兴市小东江生态环境保护、东江湖大数据中心,了解了相关政策和工作措施。通过这次考察和学习,郴州相关做法对昆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二、 郴州主要经验和做法
郴州自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紧紧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以打造“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水为媒,以科技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水资源利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郴州探索了三级联动推进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考核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四水联动”建设模式等,全市上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破题起势”的良好开局。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搭建政策的“四梁八柱”。郴州市委市政府先后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方案、三年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特别市级层面各方面的协调推进机制、搭建起相关政策保障的“四梁八柱”,从机制、制度、政策上为示范区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是在推进水生态保护方面:将东江湖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全省“十四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每年在东江湖流域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污染防治项目经费。支持甘溪河、陶家河等流域污染治理,支持农村水系综合等。二是在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支持示范区内各县市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在重大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布局时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制度。每年从专项奖金中统筹安排20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发展。三是在加强矿山综合治理方面:支持三十六湾等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区的尾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并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绿色矿山示范区”。
(二)注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建设活力。湖南省赋予郴州示范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支持在重大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探索赋予其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相关部门对开展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等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一是建立东江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构建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机制,组建志愿者队伍和可持续发展协会;四是探索绿色投融资机制,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在不新增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推进示范区有关项目建设,组建可持续发展基金等。
(三)注重产业转型,推动绿色发展。在加速产业绿色转型方面,郴州示范区坚持绿色发展,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支持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加快临武利用采煤沉陷区转型发展,建设碳酸钙产业综合园区。按照工信部发布的《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结合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2020年郴州市组织1家园区、5家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其中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列入2020年度湖南省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计划。截至目前,郴州市共有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省级绿色工厂: 湘能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雄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四)注重品牌培育,聚焦重点项目。郴州示范区对重点项目进行认真梳理,将项目分为“直接项目”和“有助于示范区建设的项目”两个层次,加强进度跟踪,保障组织实施,并向上积极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围绕护水、治水、用水、节水“四水联动”重点任务,合理布局精品民宿,大力发展宝玉石及矿晶等产业,重点实施中国国际温泉城、临武食品加工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实现规范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形成了如临武鸭、通天玉、湘南柑橘、东江湖鱼等产业品牌。
(五)注重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在“节水、治水、护水、用水”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重点支持水安全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科技研究。在郴州矿尾砂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碳酸钙产业绿色发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重金属污染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力求突破。布局“一楼三基地”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设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大楼,内含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绿色技术银行、可持续成果展示大厅等,并利用高新区、经开区的企业孵化基地、成果中试基地、产业培育基地,形成聚集效应,构建创新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职称考核认定“直通车”制度。
三、 借鉴及思考
总体来看,郴州市在建设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 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大胆创新,突出了自身特色和产业优势,做细做实了联动发展文章,取得了工作的成效,在矿山综合治理、加速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昆明学习和借鉴。因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将昆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纳入“十四五”规划。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同各国领导人一道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兼顾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2016年9月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创建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任务。
多年来,昆明市在各领域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如滇池治理的河长制模式等,为申报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就可以面向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现实需求,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吸聚南亚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机制,为南亚东南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使昆明真正成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地区将获得国家的优先政策支持等。
(二)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一是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加快发展。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高度,明确以东川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定位,加强高位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全力加速推进东川区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抓实措施。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彰显特色”的原则,编制东川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科学合理做好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顶层设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助推东川区高质量发展。三是落实责任,优化管理,加强矿山综合治理,积极申报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绿色矿山示范区”。
(三)以可持续、创新、绿色发展,继续强化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扩大和强化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利用昆明春城气候资源优势和春城花都建设,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二是引进、扩大一批高端医疗、健康旅游、医疗器械制造等项目,克服困难,争取加快推进落实康美(昆明)健康城、鹏瑞利健康城、阿里健康等项目在昆明落地建设;三是制定更优惠政策和加强环境建设,加快建设高新区生物产业基地、滇中新区医药产业园、呈贡健康产业园、绿地健康城、晋宁健康养老聚集区建设,力争十四五时期昆明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进一步提升“中国健康之城”影响力、吸引力。
(四)以品牌建设为引领,蓄积内涵,提升品质,走绿色生态产业化道路,激活昆明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全市一盘棋的基础上,要积极与省委、省政府沟通协调,争取省级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和倾斜,重点围绕“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张城市名片形成“地标+品牌+产业”,聚焦重点,精心培育,持续发力,打造突出国家战略定位、突出昆明气候地理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发展的品牌产业,使昆明产业发展更加精准,使特色产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五)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力,以人才培养助推可持续发展。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动机制,建设连接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市场的平台和纽带。一是加强校地合作和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动机制,加快高校建孵化器的步伐;二是在挖掘科研机构纳统新增量的同时,发挥科研院所下属实体企业的研发动力。探索搭建研发试验设备及成果转化平台共享共建机制。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建立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国家、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完善、制定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使昆明成为人才洼地、创业高地,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九三学社昆明市委 尹鸽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