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业务工作

理论园地

党建窗口

网络专题

组织机构

微信大厅

2017昆明市两会专题

昆明市统一战线喜迎十九大

2018昆明市两会专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2019昆明市两会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

献礼党的二十大

人物风采
“逆行者”杨春艳:伟大背后的那些事
[作者: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发布时间:2020-08-30 16:25来源: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

1998年,杨春艳刚从云南省中医学院毕业,加入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脾胃科。22年,她从一个新人成长为一名肺病脾胃病专家。杨春艳说,医学在不断更新发展,医生这个职业,必须一直保证学习力,通过临床磨炼,才不会被淘汰。

2020年的开春,作为新冠疫情的一线亲历工作者,昆明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脾胃病科的副主任杨春艳,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

1

家人  既是铠甲也是软肋

得知疫情后,杨春艳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援鄂医疗队。当领导问她是否需要和家人商量下时,杨春艳的回答是“不用,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因为她知道,身为医生的爱人一定支持自己的决定。2008年汶川地震时,作为骨科医生的爱人,也是这样义不容辞地赴川抗震救灾。而当时,他们的孩子不过两三岁。

2

医生这个职业,很难兼顾同时工作和生活。作为医生双职工,杨春艳与爱人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报名援鄂后,杨春艳告诉儿子要听姥姥姥爷的话,照顾好自己。平时看似乖巧懂事的儿子,竟然大发雷霆,杨春艳明白,不善言辞的儿子其实是担心自己的安全。

3

对于援鄂这件事,杨春艳不是没有顾虑。她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总要有人站出来,因为有人需要我们。正式出发那一天,一家三口在机场门口匆匆合了一张影,带着家人的爱与支持,杨春艳登上了援鄂的飞机,这一走就是两个多月。

4

赤壁  另一个温暖的家

作为此次援鄂中医组组长的杨春艳与同事,在2月12日抵达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人民医院后,迅速投入工作,两人接管了全院200多名确诊患者的中医诊疗。

5

当时,有一名病人正准备转院,听到云南专家进驻后,老人说:“你们云南专家不远千里来驰援我们,我愿意相信你们,留下来试一试。”杨春艳当时听完后非常感动,下决心一定要倾尽全力治好这些病患,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6

杨春艳说,在赤壁的四十多天,就像是收获了另一个温暖的家。每天上班路上,总有戴着口罩和医疗队热情打招呼的当地人。有一位阿姨怕大家受冻,亲手织了二十多双毛拖,悄悄放到援鄂医疗队酒店门口;还有很多送水果送生活物资不留名的陌生人……

离开赤壁那天,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为昆明援鄂医疗队送行,从酒店门口一直到高速路收费站。十多公里的路上站满了人,不停地鞠躬鼓掌敬礼,感谢昆明援鄂医疗队,杨春艳和同伴们湿了眼睛。短短的四十多天,大家和赤壁人民已经建立了过命的交情。

7

回归 平凡过后的岁月静好

援鄂回来后的杨春艳说起青春期的儿子,满眼都是笑意。“两个多月没见他,瞬间感觉懂事了许多,现在对我援鄂这件事可自豪啦!”抵达赤壁市的第三天,刚好是情人节,杨春艳收到了儿子写的一封信。信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太多情感表露,但字里行间全是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和关切。前几天,儿子还在班里跟同学分享了自己母亲援鄂的故事,说妈妈是一名像战士一样的医务工作者。

8

对于杨春艳而言,这一次援鄂过后,自己心态也改变了很多,包括对医生这份职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她说,其实像她这样的医生还有很多。在疫情之前,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场疫情,重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医患之间增加了理解和共情力。

9

说到这里,杨春艳拿出了手机,打开微信聊天记录“有好几位病人,自从我们离开赤壁后每天都会给我发消息问好,这几个月从未间断。还有一位病人写了一首藏头诗给我,连起来是‘祝福春艳教授好人一生平安’。赤壁人民的关怀,让我感觉他们就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样温暖”。

10

也许正是因为像杨春艳这样的一个个平凡医者的勇敢逆行,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平安生活。我们向他们致敬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人物简介】

杨春艳,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脾胃病科副主任,昆明市第五周期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专科带头人,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骨干人才,九三学社昆明市盘龙区委社会服务部委员。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担任昆明首批援鄂医疗队昆明市中医医院援鄂组组长。

图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