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属投融资平台公司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服务重大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彰显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随着昆明经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融资规模不断攀升,形成了大量的政府隐性债务。2018年,市属11家投资公司计划融资1403亿元。其中2018年1至8月,市属投资公司净融资到位资金仅有603亿元,同比减少35.8%,仅完成全年融资计划的43%;年化综合融资成本为6.1%,同比上升了0.9%,资金流动性紧张,总体上长期债务仍然呈现累积上升趋势。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市属投融资平台公司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 股东权益水分大,实际杠杆率偏高。股东权益包含历史注入低效或无效的大量公益性、准公益性资产或“明股实债”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性质的股权性投入,实际杠杆率远高于披露的数据。
二、 盈利能力较差,实际回报偏低。市属投资公司股东回报率及总资产回报率较差,大都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此外,部分投资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堪忧,通过一次性政府补贴、少提折旧、利息费用资本化、投资性房地产重估收益等会计手段保持利润总额为正,以维持信用评级。
三、 经营性现金流回款过慢,造血能力不足。市属投资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偏低,回款时间过长,导致大量利息费用积累抬高成本;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只能依赖“借新还旧”的手段实现滚动平衡,金融市场趋紧时违约风险较大。
四、 相互担保现象普遍,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属投资公司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互担保现象。一旦一家投资公司出现违约,可能引发连锁反映,触发系统性风险。
五、 主业不清,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市不少市属投资公司之间存在较多业务雷同的现象。比如高速公路方面的投融资业务,我市涉及的就有交投公司和高速公司路公司两家主体;针对一级土地开发,城投公司、昆发展、新都公司、土投公司均作为投融资主业。而昆发展、农投公司和公租房公司资产和业务体量不大,在投融资方面也缺乏规模效应。
六、 投资运营平台运作模式不清,资本运营效果难以发挥。资本运营平台并未形成成熟的资本运作模式和产业引领功能,难以起到以资本为主的运营功能。缺乏一家以资本运营为主业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挥在市属投资公司偿债困难时以债转股等市场化方式进行救助的功能。
七、 融资议价能力较低,融资成本高企。由于市属投资公司体量小、盈利差,与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有限,融资渠道相对较窄。目前市属投资公司中没有一家信用评级达到AAA,大部分企业还无法以“信用”进行融资,还需要以基础资产为支撑进行抵质押融资,导致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内地约1.5%,每年多支付60多亿利息。
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银行收贷,授信提款受限,额度缩减,融资难度显著加大,融资成本明显提高,城投债面临,利差扩大、发行困难的窘境,导致融资性现金流难以再平衡的短期困难,为防范化解可能面临的债务风险,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将市属投资公司中的综合性公司合并,新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平台,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不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盘活沉淀在国资委名下的巨量国有资产,借以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化债转股;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和社会产业资本合作,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等,扩大投资公司融资渠道。
二是建立债务风险防范应急机制。设立“风险准备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负债率指标的动态监测,存量债务处置机制,加大还款期限管理,完善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强化PPP项目管理,严控非主业投资,持续做好负债规模和负债率双重管控,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0%以内。此外,加大对违规举债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
三是构建1+N的投资公司新体系。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营运公司(即“1”)外,将其他投资公司重组整合为4至5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高的产业投资公司(即“N”),通过业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合并同类或近似企业、产业培育、整合资源等方式,将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减少同质化经营,突出主营业务,增强产业投资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加快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实现“三个转变”,管资产向“管运营资本”转变,管人向“管出资人代表”转变,管事向“管资本保值增值的事”转变。市属投资公司要建立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事会决策把关、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等职责;建立投资自身债务约束的长效机制,规范投融资行为;完善高管考核体系,增加防范重大风险等方面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
五是盘活投资公司存量资产。盘活政府机关建筑设施与用地;合理利用资产评估增值;理清县区历史欠款;落实投资权益;增厚市属投资公司股东权益,降低杠杆率。
六是加快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及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昆明市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支持新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营运公司申报其它金融牌照;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不拘一格引进金融人才,培养自己的金融团队,提升金融服务软实力。
七是构建常态化的银政企沟通交流机制。设立“金融路演中心”,实现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融资供给的无缝契合。建立银政、银企高层对话机制,寻求金融解决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建立重点项目融资审批绿色通道,减少融资时间。建立实时跟踪及竞争机制,融资企业可随时了解融资审批进展,并可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找出最适合、性价比最高的金融服务产品。(民建昆明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