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赢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这场硬仗,确保2020年滇池水质达到Ⅳ类的目标顺利实现,我市强化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制定了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河长制,除落实了四级河长五级治理的滇池流域河道保护治理主体责任、实施全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外,今年初,市委市政府还公开招聘了100名市民河长,真正开启了滇池治理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时代。然而,通过我们组织委员对入滇河道水环境整治工作的民主监督情况来看,在河长制履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和问题:
1. “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责任传导衰减,群众对水环境治理参与度不高。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少数基层干部在落实巡河制度上不积极,河道周边部分群众仍有倾倒垃圾、种菜等污染河道现象。
2. 污染源禁而不绝问题仍然突出。2018年,我们在新运粮河河道五华区段(含支流)共查出各类潜在污染源700多个,包括居民区16个、企业(含小作坊)253个,餐饮及其他460户。五华区段河道9.8公里河道沿线30米范围内违法违规建筑共51宗21.34万平方米。而这些数据呈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趋势。由于小企业、小作坊流动性较大,仍然存在关停、拆除一片,又在另一片出现,或是白天停产夜间偷偷生产等情况;少数村组干部大局意识不强,看重村组利益,仍偷偷为违法排污企业提供场地和水、电,导致污染源更加隐秘,杜而不绝。
3. 城市排污系统老化,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当前主城区使用的绝大部份排污管网建设年代久远,部分截污管道严重老化,管道直径过窄,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污水量大幅增加,导致汛期时常出现雨污翻坎、溢流进河道,严重影响河道水质。如,在西北沙河(大石桥段)截污管道老化严重,偶尔会有污水浸渗截污管壁,污染水源的情况发生。再如,在地势低洼的陈家营污水管网截污口,存在着在下雨天污水倒灌,并将河道周边居民污水裹挟进入河道,造成污染。同样,范家营污水管网截污口、小普吉铁路下面污水管网截污口、大河梗污水管网截污口也存在污水翻坎进入河道情况。
4. 入滇河道流域周边城中村改造进度不一,排污设施建设滞后。城中村现状没有城市排污系统建设条件,雨污混流,亟需通过加快城中村改造实现排污治污管道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从根本上实现源头污染。
5. 各级河长、各级领导特别是市级领导要了解有关河道情况或跟进领导安排布置工作的落实完成情况,缺乏快速实时掌控信息的渠道;各级河长巡河发现问题的交办解决仍需先交河长办,再由河长办逐级交办,时效性不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信息互通仍显不足。巡河记录手工记录,河长办对各级河长的巡河情况巡河记录难以管理与查询,以至于对基层河长履职情况考核难、激励难,难以发挥基层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市民河长的上岗,他们巡河中发现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反馈到有关部门并得到及时处理,这决定着市民河长作用的发挥。
针对以上难点和问题,五华区于2018年4月在普吉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开展了新老运粮河信息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并于2018年6月投入使用,经过8个月的运行,实现了自动生成巡河记录、任务交办及时、河道周边目标源清楚、河道分段责任落实等目标,在新老运粮河的巡查管理中初显成效。为此,结合五华区在普吉街道开展的河道智慧化信息管理平台试点所取得成效,特提出如下建议:
1. 由市级统一建设一个滇池流域河道信息化智慧管理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与资源,强化河道管理的科技支撑,将河道周边的排水管网设施情况、污染源普查情况、城市建设等各部门的相关信息纳入数据源信息库,以“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为基本框架,建立Web端管理平台、移动河长APP、及微信公众号。
2. 在Web端管理平台开发基础信息查询、巡查监视、事件信息、公示牌、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河长办公、河长巡查、任务下达、考核评价、制度创新等功能模块。
3. 在移动河长APP上开发河(渠)库及任务完成信息查询、巡河轨迹上传、巡河事件报告、委派、办理、反馈等功能。
4. 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发河(渠)库管理的工作动态信息、市民发表观点意见评论、建言献策、投诉或建议等功能,最终形成“手机移动巡河+电脑智慧台帐”的工作模式,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分别授权,既可随时动态监管及时查处河道潜在污染源,又能够充分反映各级河长、巡河人员及每个河长制成员单位的工作基本情况及动态管理状况,实现对各入滇河道的精细管理,同时还可以根据智慧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指导实施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完善或建设、为科学处理好城中村污水排放问题提供参考,更进一步处理好完善城市建设管理与河道健康自洁的关系,从而推动滇池碧水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九三学社昆明市委常委、五华区政协副主席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