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表示将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019年1月9日,《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二十二条有力措施。2019年1月7日,中共昆明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程连元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平等、全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可见,促进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将是昆明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一、 法治力量融入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从社会治理层面讲,民营企业的法治指向市场经济秩序的梳理,是营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从资源配置、权责分配的角度看,要最大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宏观调整与市场自律之间的关系,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寻求创新和壮大,支持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民营企业自身而言,其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和风险,各类经营问题层出不穷,很多不规范的因素有待被发现和扭正,需予以预警和裁判。
二、 昆明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困境
经向市商务局、工商联获取信息,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近26万家,占云南省民营企业总量的30%左右。庞大的体量下,民营经济法治化难题凸显。
(一)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不够全面,不利于整体持续健康发展
昆明市出台过支持不动产、现代金融、科技产业等重点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这对优化产业结构、树立标杆、构建差异化的运行层次大有裨益。但随着产业组成元素愈加丰富和复杂,更多的经营主体和产业类别需要得到支持。在政策支持不够全面的情况下,一些久未受到政策惠顾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难免失去信心,破产、失业等结局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同理,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调整也应更趋于公平。
(二)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侵权行为屡禁不止
有恒产者有恒心,产权是企业财产上升为合法权利的概括,构成其利益“底座”。当前我国法律对企业产权的保护尚未完善,昆明市对相关侵权行为的预防和打击力度也有待强化。仅就知识产权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市域内公证机构2018年受理的涉知识产权证据保全案件约为1600例,侧面反映企业之间的产权纠纷较为严重,必将削弱品牌化运营实力。
(三)部分黑恶势力外延,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一些市场主体将手伸至法外之地,欺诈、胁迫相对方,伙同他人签订阴阳合同,收取“保护费”,实施打砸抢和人身伤害等,严重损害他人利益。如民间借贷类活动中,“套路贷”模式花样百出,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秩序、妨碍经济社会有序运行,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上的绊脚石。
(四)企业经营问题庞杂,稍有不慎即会构成犯罪
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一直是民营企业家们长期以来悬在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一旦内部治理不当,或将招来致命打击。企业常见的刑事法律风险,大致可划为市场经营法律风险、财务与金融法律风险、知识产权与企业宣传法律风险、公共关系法律风险、管理人员法律风险五大类,共可衍生100多款罪名。这些法律风险都需要强有力的内外部治理手段来预防和化解。
三、 对策建议
(一)优化民营经济政策保障,实施精准扶持
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要像国家开展“脱贫攻坚战”一样,去除身份性考量,以解决客观存在的困难为抓手,做到公平对待、全面保障。改善扶持国有企业多于私营企业、扶持特定类别的民营企业多于一般企业的政策配置,以“救急”“扶弱”为主线,差异化实施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精准投入成本和关怀。
(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打击侵权行为
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民营企业产权意识、引导其他市场参与者和社会公众尊重企业产权,为民营企业依靠产权获得利益提供法律依据;依法打击假冒伪劣、重复注册商标、违反保密约定泄露商业信息、恶意诋毁同类产品等侵权行为,还私营企业以强有力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加强扫黑除恶,依法维护市场活动秩序
保护好民营企业主、民营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侵权行为,“套路贷”“保护费”等违法项目,以及合同诈骗、商业贿赂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犯罪,依法予以纠正。开展目录管理,建立对民营经济市场的常态化监管机制,运用巡查机制实行动态监测,实现昆明市民营企业群“在阳光下运营”。
(四)建立风险预警和宣传机制,确保民营企业依法运营
针对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引入法律顾问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法治宣传教育,从产品、常用合同条款、硬件安全性、计算机系统、进出口货物、原材料获取和废物处理、融资形式、资本管理和股权流转、政商关系、雇佣行为、企业高管行使职权、税收、宣传等方方面面帮助企业排除潜在的违法犯罪可能,不断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化。
(五)支持法律服务者与民营企业互动,全方位拓展服务领域
2018年11月以来,江苏、贵州等省份相继出台政策,引导民营企业采用法律服务。云南省则发布《关于云南省公证行业拓展创新公证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公证、律师服务等可以在证据保全、产权代理、资质审查、融资担保、债权实现、股权治理、重大事项决议监督、跨境贸易等领域助力企业更快、更好地达成诉求,应通过立法、宣传引导予以支持。
(六)以司法为后盾,建立统一规范
对昆明市民营经济市场及各类产业模式进行摸底和预测,就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税费政策、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经营管理等开展制度建设。实践中大力推进“去杠杆”改革,减少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干预,缓解体制性障碍,调动生产积极性,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培育和提升诚信度,以“承诺制”代替传统方式进行监督问责。2018年底,浙江省高院发布《关于依法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昆明市可以借鉴,就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问题建章立制,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市政协委员 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