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昆明乡村该如何振兴并取得长足发展?2月2日,参加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拿出了自己的金点子。
振兴乡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市人大代表钟华说,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农村合作社是发展产业的重要组织载体,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合作社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设施不健全等原因,还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互相协调、加强指导,在农村生态旅游建设上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利用土地政策改革红利,整合资源,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生产力水平低等问题给发展带来的影响。他还说,要从政策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支持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市人大代表、东川区住建局副局长成斌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同地方不同乡村的风俗、生态、面貌都有一定的差异,在产业基础、农村建设和发展水平方面,肯定也不一样,他建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结合各乡村的特点进行规划,突出地方特色。
市人大代表高瑛则认为振兴乡村离不开发展交通。“从昆明到富民的高速公路收费问题,是我一直所关注的,由于收费较高,限制了富民的发展。”她建议进一步完善富民县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大力建设公路,把昆明到富民的道路纳入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争取把富民建设成为昆明最美的“后花园”。
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推进
“农村有了更多创收渠道,有了更大的发展,可以吸引农民返乡,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市人大代表、昆明聚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帅小梅说,农村有很多资源可以整合利用,例如果园、老房子、农副产品等。果园、田园可以进行包装扩展,打造成为公园,围绕田园小道、山间小路,开辟步行、骑行休闲、锻炼旅游路线;一些空置的老房子,可以回收再利用,开发成为民宿;农副产品则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扩大农村的创收增收渠道。
帅小梅还认为,振兴乡村,也要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的污水处理,也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想方设法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她说,要重视与加强农村污水排放的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避免因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而对农村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产生污染,确保农村水源安全。
谈及振兴乡村,市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专职副主委徐辉说,扶贫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但现在的扶贫,更多的是给予物质方面的帮助,或者是产业培育。她认为,还应该加入文化扶贫、艺术扶贫。“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互联网村镇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市政协委员郭鹏群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互联网村镇工程的开展。他表示,乡村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都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村村通公路在昆明已经基本上实现,但是另一条“路”还没有打通,那就是信息“公路”。这条“路”的不畅通,使得乡村的魅力无法通过互联网这种便捷快速的方式传播出去。
“我希望今年能实现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等地方无线网络全覆盖,让村民也能享受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郭鹏群表示,想要振兴乡村发展就必须要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流通,所以推动昆明市的互联网村镇工程很有必要。
在今年的昆明市“两会”上,民盟昆明市委也提出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村镇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民盟昆明市委认为,互联网信息公路建设对于缩小城乡信息鸿沟,实现产业要素合理配置;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大提升;重塑宣传生态,增强乡村魅力、拓展乡村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民盟昆明市委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昆明市推进“互联网村镇工程”行动计划,并明确资金投入与使用规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村镇工程”。尤为重要的是,要重点推进村镇无线局域网公共场所全覆盖,逐步把现有的农村公共场所打造成免费WiFi覆盖区,实现公共远程辅导培训、数字文化资源互联互通。
此外,建议创建一批村镇互联网精品服务项目,如大力发展电子图书馆,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服务网络,推出一批乡镇电商品牌项目,建设一批娱乐精品项目等,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多丰收。
乡村振兴战略应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对于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市政协委员吕金平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吕金平认为,目前,昆明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缓慢,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对此,吕金平建议昆明市应尽快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案》,从培养新农人队伍、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农产品流通方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共同推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同时,要对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和自然特点,尽量实行一村一规划。
“应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壮大新农人队伍,打造一站式、全托管生产服务中心,实现分散模式下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智慧化。”吕金平建议,还应创新加工、流通、消费模式,落地加工物流产业园,开辟直接进入社区的通道和定制化消费模式。(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任骥远 廖拓溪 姬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