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部署,特别是昆明市产业发展大会、盘龙区实施产业发展“1281”工程和《盘龙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瞄准“主体优势更为显著,规模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集聚效应更加突出,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等目标,计划通过三年行动,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专业人才集聚、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群,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盘龙区支柱性产业和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
——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按照“一廊两带六集群”的空间发展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效果明显,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形成文化特色鲜明、区域功能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的空间发展布局。
——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到2020年,力争实现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80亿元以上,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全区重要支柱性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群,建成2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力争有1-2家龙头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全区联网直报法人单位达80家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为主导,工艺美术品业、文化旅游休闲业、现代传媒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得到较大程度提升。
——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意与旅游、大健康等相关产业,与金融、科技等相关要素实现深度融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文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走出去”取得明显效果,文化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为实现总体目标,实施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0亿元”递增三年计划。以2016年完成数为基数,2017年、2018年、2019力争实现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每年递增10亿元,分别达到44亿元、54亿元、64亿元以上。基本形成功能清晰、定位明确、错位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 建设一批“高端、新兴、特色”文化创意园区
加快文化创意园区发展,推动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园区。打造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文创园区,建成871文化创意工场和花之城2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一批省、市示范园区。加快871文化创意工场、昆明三龙文化创意产业园、871西区等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予以支持;支持穿金路沿线、茨坝片区厂矿企业的老厂房以及旧工业区、旧建筑等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支持花之城、C86山茶坊、盘龙区电子商务创业园、昆明玉器城等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
二、 推进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加快推动龙泉古镇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高、投资主体优的航母级项目。以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提升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策划推广,加大对宝云片区抗战时期名人旧居的保护利用和文化品牌宣传,提升龙泉古镇历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车行天下汽车文化城、虹桥汽车财富中心、871文化创意工场汽车文化沙龙等一批消费拉动型项目,打造极具现代理念的汽车文化体验中心,使汽车会展、汽车休闲娱乐、汽车文化体验成为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引擎。以871西区、都市时报机器人创客项目、璞玉+书院等项目的实施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科技孵化、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体验、3D打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文化业态,2017年实现一批新项目正式运营展示。
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三年内新开工建设一批项目、有计划地储备一批拟建项目。以茨坝科研院所、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为重点和抓手,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打造智慧科技洼地“生物谷”;以世博片区“昆明故事”项目为依托,加快世博园旅游区转型升级和世博核心区建设,使世博园完成从园林园艺主题公园到生态旅游文化商业休闲度假综合体的转型,推动提升世博片区的文化旅游品质。
三、 打造“历史、民俗、时尚”交融的特色文化街区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特有内涵,以龙泉古镇、百年滇越铁路法式风情小镇、昆明湖国际商街为重点,以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市井文化为内核,注重旅游文化和商业创新结合,打造历史文化与休闲体验、文化消费、商业展演、城市时尚相结合的文化街区新名片。加大对百年滇越铁路法式风情小镇建筑风貌、园林景观、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改造提升,重点打造方苏雅主题公园、梦想城、百年米轨火车博物馆、婚庆产业商业街区。昆明湖国际商街依托昆明瀑布公园的景观资源和极具异域风情的建筑外形,打造具有时尚休闲潮流特点的国际化商业文化街区。
提升雄达茶文化城、云南奇石城、园博花鸟市场、翡翠大楼等一批成熟文化市场,打造茶文化、观赏石、翡翠珠宝、古玩字画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市场,以满足百姓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引导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和理念,举办品牌文化活动,形成文化宣传展示平台、人才聚集交流平台、文化经济发展平台、文化创意创新平台等。
四、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文化产品品牌
加强对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叁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云南凤凰印陶艺有限公司、昆明玖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有限公司、昆明合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博文轩刺绣工作室等一批企业和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对在创新创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商业精英、团队领袖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选树青年创新创业先进典型;鼓励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发展规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五、 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活动品牌
全方位提升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品牌,创新活动举办机制,丰富内涵和外延,打造成为精品文化艺术节,擦亮这一区域文化名片;提升金殿庙会品牌,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将金殿庙会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升昆明茶花节品牌,利用金殿作为茶花节活动主会场的优势,突出办节艺术性、群众性;在成功举办2016中国﹒昆明首届二手车博览会的基础上,继续打响二手车博览会这一盘龙都市文化活动品牌;开办“学木尚志”大课堂,举办好云南木博会分会场系列活动;通过举办871新年汽车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赛(云南分赛区)、机器人创客沙龙等文化创意主题活动,形成园区特色品牌活动,提升871文化创意工场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园区产业发展。
六、 建设“一院两馆”,打造区级文化传承展示中心
设立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全方位、深层次挖掘整理展示宝云片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对外交流传播的平台。策划开展系列国际化品牌宣传活动,出版龙泉古镇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精心打造抗战文化品牌,展现抗战人文精神。收集、整理龙泉古镇的民风民俗与民间艺术,与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策划开展特色民俗活动,使抗战文化与民间文化交相辉映,推动片区文化旅游的发展。
整合盘龙区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依托盘龙区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云南紫陶艺术馆等工艺美术领军企业,发挥企业汇集各类民间工艺美术精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优势,建设盘龙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展示中心。通过策划、创意、技术创新,结合市场运作,通过建立“一馆、一库、一部、一站、一团队”,对云南独有的民族民间技艺进行市场化开发、策划、运作、营销,达到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承的目的,走一条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七、 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分析
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工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核算体系、监测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街道文化企业数据库、重点项目库,建立定期申报、审核、评估和考核制度,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园区和重点行业的统计评价监测,每季度开展对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定期发布产业统计分析报告,动态监测产业发展趋势,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经常化管理。2018年,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重点,全面掌握辖区文化创意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坚实基础。
八、 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性投入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管理,发挥引导功能,强化绩效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促进资金使用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精细化。按照《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的扶持,使资金使用过程成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界“指方向、鼓干劲”的过程,引导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落户盘龙,为一批示范带动园区建设提供资金助力。
九、 设立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智库
进一步运用好昆明市文化产业专家库,特别是朝阳高端人才资源和昆明高校资源,推动政府与高校合作。与云南财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包装等智力支持,为青年优秀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便利,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十、 建立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探索建立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社会团体、文创园区在整合行业资源、协调行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构建汇聚创意设计、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艺美术等多个行业优秀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联盟,做好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发展各项服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十一、 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文化创意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
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意见,落实文化创意领域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项目用地、对外贸易、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推广,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统筹协调。(盘龙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