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滇池之滨的昆明城,汉属谷昌、建伶等县,南诏设拓东城,元置昆明县,又称鸭赤(押池)城,为中庆路治所。明以后为云南省会。1922年析置市,1953年昆明县并入昆明市。“昆明”一词,源于先秦(又作“昆氵弥”或“昆弥”)。
地处北纬24°23′,海拔2600米的滇池盆地、滇池周围的昆明市,素有“春城”的美誉,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纯朴厚道,自强不息,既温厚包容,又刚直坚韧,敢为人先的昆明人。
今天的昆明人,是一个包括汉、彝、回、白、苗、傈僳、壮、傣、纳西、哈尼、满、布依、藏、蒙古、侗、佤、拉祜、土等十多个民族(以汉、彝、回、白、苗为多数)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
昆明地区最早的人群,应当是彝族的先民:“从远古时代起,彝族先民就一直劳动、生息、繁衍在滇池地区。”“4世纪中叶至8世纪前期,爨氏称霸南中,形成与中原王朝对抗的割据政权。爨氏统治范围,分作两个较大区域,即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东爨乌蛮则……为今彝族先民。”(《昆明市志》第一分册,P393)①昆明地区就在东爨乌蛮范围之内。若追溯得更远,则多数学者认为彝族源于西北的氐羌。②
内地移民进入昆明地区,当自先秦战国始。如“庄蹻开滇”,汉武帝迁秦晋豪民到益州屯田等。南诏、大理国时期,汉族移民更以多种途径进入云南。规模较大的,如天宝年间,唐军20万征南诏而全军覆没,被俘或逃散而存活下来的当属多数。再如南诏进攻四川,从成都等地掳掠大量工匠回南诏。但是,元以前进入云南的汉族,多已“变服,从其(指当地民族)俗”——融入当地各民族(主要是彝族、白族)当中了。白语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古时期古汉语词,或可为佐证之一。
昆明的白族来自洱海地区。南诏建国,阁罗凤建“拓东城”,大量白族(白蛮)自洱海地区迁来。但到了元明时期,这一部分白族大多已融入当地民族当中。《昆明市志》指出:“现居昆明的白族基本上是元代以后迁入的。”“蒙古大军……原云南各族中组织兵力,组成爨僰军,为攻打南京宋的先锋……公元1261年,这支军队返回云南充当‘乡军’。在去、返的途中许多白族士兵落籍各地,逐渐定居到现在。”(《昆明市志》第一分册,P393)这就是今天聚居在昆明五华、西山两区和安宁市的白族的来源。
早在唐代,伊斯兰教就已传入昆明。正义路南城清真寺所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清真寺碑》载:“有唐太宗之六载,建清真寺于会城内道之西,至元咸阳王而重修之。”但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入和昆明回族群体的形成,则是元代的事。元宪宗二年(1253年),蒙古元帅兀良合台率蒙古大军和西域回回亲军十万人,随世祖忽必烈攻云南,并于1254年攻下鸭赤城,这是昆明有了较多回族移民的开始。其后又有元宪宗六年(1256年)、元英宗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三次大批回回(回族)进入昆明。其中,赛典赤·赡思丁父子至元十一年带来的中亚穆斯林士兵、工匠人数最多,子孙繁衍量大,以后又有大量畏兀儿人(维吾尔族)加入,使昆明回族人数不断增多。(《昆明市志》第一分册,P412)
昆明苗族辗转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先是唐末宋初的战乱和苛捐杂税迫使他们从湘西、黔东和川南向黔西北和滇东北迁徙,到了清咸丰年间,黔西北的苗族又不断向曲靖地区及昆明的嵩明、富民、禄劝、宜良一带迁徙。清同治年间,武定一带部分苗族大量向禄劝、富民、嵩明一带流徙。之后,由于战乱,灾荒及其他原因,黔西北及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部分苗族又逐步辗转来到安宁、西山(今部分已划入五华区)、官渡、宜良、路南等地。(《昆明市志》第一分册,P446)
汉族移民大规模进入云南(包括昆明)始于元代,而于明初达到高潮。元代先后随忽必烈和赛典赤·赡思丁入滇的所谓“北人”当中,先后在辽、金统治之下,然后又归于元之统治的汉人不少。尤其是赛典赤·赡思丁及其子孙在滇任职,带入许多“北人”屯田戌守,留居云南,其中入住昆明的汉人想必更多。
明初,内地汉人以军屯、民屯、商屯等方式大量入滇。据《明史》、《太祖洪武实录》、《滇粹》等史籍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三十多万南征将士因沐英留镇云南而携家眷留滇屯田。洪武十六年(1383年),朝廷调凉州诸卫所十四万余人往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九、十月,更三次调遣安徽、四川、湖南军队十万余人到云南屯田。至今,昆明还有大量的“×卫营”、“×所”和“×旗营”之类的地名,就是明代军屯实行卫所制度留下的痕迹。民屯数量则更多。洪武十七年(1384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年间,民屯移民多达三百余万。其中,以洪武二十二年沐英率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规模最大。此外,商人募人入滇屯田,生产粮食换取朝廷“盐引”,称为商屯,也因此迁来大批内地汉人。
至此,云南,首先是省会昆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口比例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汉族人数跃居各民族人数的首位,在昆明,则已成为了主要民族。加之元代以来实行的行省制度,促进了来自不同地方移民的融合,逐步形成了与行政区划相适应的,在昆明地区先在汉族,然后在其他民族(如彝族、回、白、苗)当中通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又吸收华北方言的若干成分,还受到其他一些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汉语方言”——昆明话,这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彝、回、白、苗等民族在内的,人们通常理解的,有着自己文化特质的“昆明人”群体就基本上形成了。
元、明以前,中原文化对昆明的影响甚微,虽然南诏、大理仰慕中原文化,但其时云南人“但知尊王義之而不知尊孔子。”赛典赤·赡思丁始开科举,建文庙。明代云南科举得到发展,清代云南科举达到鼎盛时期(元有进士数人,明清两朝则有进士200余人,举人数千),“蛮荒之地”逐步成为礼仪之乡。于是有了明代官历四朝③的首辅杨一清,更有了清代痩马御史钱沣(南园)还有了民间“高人韵士”兰茂和孙髯,有了《滇南本草》、《韵略易通》和《大观楼长联》。
明初以来六百多年,不断有内地汉人进入昆明,昆明也不断有人到内地,昆明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昆明人”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从明末到当代的三百七十多年间,又有多次规模较大的内地汉人(也有满人等)入滇。
明末清初有大西军及永历小朝廷入滇,吴三桂等率清军入滇,平定三藩之乱的清军入滇。其间因躲避战乱逃到昆明的百姓也不在少数。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成千上万的学生、教师、各类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商人、工人、军政人员及其家属,以及其他人员涌入,使新的外来人口一度超过本地原有人口。1949年,昆明总人口从1937年的十四万多增至三十一万。
这一阶段,昆明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内地文化,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内地文化对昆明的影响大大加强,昆明人的思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后,又有大批解放军,南下干部和他们的家属来到昆明,其中相当部分定居昆明。以后,大批内地(主要是两湖、江浙、上海)干部和技术人员支边留在昆明……加上昆明行政区划多次扩大及人口自然增长,如今的“昆明人”人数已达五百多万了。
正如《昆明市志·方言(二)》所指出:“近300多年来,昆明一直是一座外来流动人口频繁,五方杂处的城市。”就是说,昆明人的来源复杂而广泛,所谓昆明人 “祖籍南京”,不过是因为明代军屯、民屯,其集结然后出发的地点多在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的军营,口耳相传,把“从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出发”误传为“祖籍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罢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昆明的今天,了解“昆明人”这一群体的构成及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了解影响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昆明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吃苦耐劳、诚实善良,团结和睦,大度包容,不排外,不排他,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优秀品质,理解昆明何以历来少见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踪影,昆明人头脑中的封建意识何以比较淡薄,世界著名的大航海家郑和何以出自昆明,伟大的护国运动何以能在“边鄙之地”的昆明爆发,《国歌》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聂耳何以在昆明诞生,从而增强昆明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好地发扬昆明精神,传承昆明人的优良传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昆明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民进昆明市委投稿)
批注:
①《昆明市志》指1983年出版的《昆明市志》。下同。云南各民族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放的各族源于氐
②羌;属于汉藏语系壮缅语族、苗瑶语族的各族源于百越;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源于百濮。
③嘉靖、成化、弘治、正德、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