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由
近年,昆明大力推进滇池湖滨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围绕滇池流域现已建成5.4万亩,14个大环滇湿地,每个湿地各具特色,风景如画,风情各异。2016年初,昆明遭受了罕见的寒潮考验,主城区的绿地和湿地也受伤严重。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短短半年时间内,这座城市又重现花红叶绿,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得这座名城更具特色,更有魅力。在今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中国最美湿地”的评选活动中,全国10个湿地参赛,昆明滇池湿地脱颖而出夺得此次评选活动的冠军。这为昆明主城区的绿地和湿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昆明主城绿地和湿地存在的问题
昆明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是构建昆明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专类公园、湿地等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目前大家都认识到绿地和湿地的游憩功能,但忽视了其改善环境、防灾避险、文化展示的多重功能,在后期管理和养护上缺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绿地和湿地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展现,游客没有爱惜心,屡屡出现乱踩、乱摘的现象;景观层次及植被的丰富度不够,“春城”的韵味未能充分展现;新建绿地和湿地的主题也不太突出,造成了公园的类型单调和雷同性,没有文化内涵,主要有:
1. 地域文化不明显
昆明城市绿地和湿地中建筑风格没有明显的地域文化标志,缺乏昆明独特的文化气息,绿地和湿地景观设计中过多追求景观形式上的美感,忽略场所内在的灵魂——地域文化。
2. 城市植物文化特征不明显
昆明城市的绿地和湿地中植物景观不能更好地展现昆明特色,不能广泛应用市花、市树,特色花木、乡土树种和古树、名木来绿化和美化城市绿地和湿地。
3. 附属物缺少文化元素
昆明城市绿地和湿地中附属物缺少文化元素,没能显示独特的滇味文化,对昆明的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力不够。
4. 文化宣传、公众参与力度不够
目前昆明城市绿地和湿地的保护与开发缺乏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度。网络、电视、报纸、城市街区宣传栏、公交车体广告等展示绿地和湿地的自然风光、动植物的保护等工作有待加大力度。
三、 昆明主城区绿地和湿地中注入文化元素的建议
1. 加强地域文化的打造
明确昆明主城区绿地和湿地的建筑风格,在入城的主要道路处建造特色民族建筑、历史文化长廊和照壁,注入滇味文化,形成特色建筑文化风格,推动昆明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2. 适度打造专题文化圈。
对环湖的公园(如海埂公园和大观公园)和湿地打造环滇池文化圈,加大对古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3. 注重植物在绿地和湿地中的合理应用
(1)因地制宜,重视公园绿地文化特色
加强翠湖公园、西山公园、黑龙潭公园、西华公园和昙花寺公园等公园绿地文化特色建设,展现季节景色连续性,提升公园品质;加快城市景观路、林荫路及山水绿道建设,初步形成公园游赏体系,使各公园绿地各具特色文化。提炼出不同公园绿地的主题特色,建成高质量的、具有生命力连续性和鲜明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园绿地。
(2)改善湿地植物配置,构建生态文化水景和景观道路
调整湿地的水生植物配置密度和层次,避免阻挡观赏视线。在湿地景观水系建设上,一方面需疏浚整治河道,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结合两岸绿化林带和特色居住区的开发,将流水和人造景观融为一体,体现亲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人性化有机结合的构思。
(3)道路植物配置要统一风格,形成各自特色
比如香樟大道、银杏大道和梧桐大道等,发挥其统一的城区风貌,将道路绿化上升为文化景观,合理配置栽培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复合群体,形成由城市绿化斑块、公园、湿地和绿道等组成联合体,改变城市人文景观的单调性。
4. 构建网络管理系统
在昆明城市绿地和湿地中大量建立信息查询系统、绿地网络系统和健康评价系统,通过电子商务服务管理系统,将点状的历史文化资源、景观节点、块状自然风景区、湿地建设区,带状的防护林带、河流水域等联系起来,构建系统性的生态体系。游人可随时随地查询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指标、天气状况和健康指数等相关信息,传播昆明文化。
5. 加强教育宣传,提倡公众参与
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城市街区宣传栏、公交车体广告等来宣传,特别在昆明大学城的绿地和湿地中,加大文化元素的注入,注重校园文化窗口的展示,让全国各地的学者更能感受和宣传昆明文化,通过宣传和公众的参与,为保护资源做出贡献。
6. 加强立法执法,规范生态旅游
加快立法步伐,为绿地、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在加强立法的同时,还必须规范生态旅游,对城市绿地和湿地的旅游环境容量、活动区域、活动内容及开放时间上做出严格具体的规定,定期的监测,以确保其处于稳定健康的状态。
通过以上方法,坚持文化引领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健康、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强调文化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