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业务工作

理论园地

党建窗口

网络专题

组织机构

微信大厅

2017昆明市两会专题

昆明市统一战线喜迎十九大

2018昆明市两会专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2019昆明市两会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

献礼党的二十大

理论园地
浅议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
[作者:市委统战部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9-25 15:54来源:]

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而基层组织建设则是组织建设的核心部分。基层组织职能的发挥是否到位,取决于其运行机制是否完善而有效。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可以使较少的人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特点与新问题需要有新的机制来加以适应。

一、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主要特点

(一)基层组织的组建形式呈现多样化。与中共基层组织主要以单位为基础进行划分不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组建形式多样而又复杂。有直属性支部(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主要有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三种形式。为了行文方便,以下所称支部,均包含支部和基层委员会在内),也有行政区域性支部;有行业性支部,也有职业性支部;有单位性支部,也有综合性支部;还有老年(退休)性支部等等。

组建形式的不同,决定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和任务目标具备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性支部会侧重于学习和反映社情民意,而在实现诸如发展新成员、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参政议政的组织目标方面就较为困难。相对于直属性(直属于地方组织)支部,行政区域性(市辖区、市)支部可以同时获得来自所属地方组织和区(市)统战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在支部活动的组织方面就更加规范,更有目的性,同时参政议政的渠道也更多。

(二)基层组织的成员(民主党派的成员称谓不尽相同。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统称成员)结构趋于多元化。在新时期统战政策的支持下,在“三为主”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民主党派发展较快,成员队伍在迅速壮大。许多新社会阶层人士及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人士加入到民主党派的队伍中。而年轻一代,如80后也开始走上参政议政的舞台。

新社会阶层人士和80后一代的加入,意味着基层组织的成员结构走向多元化,新一代的民主人士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也带来了新的政治诉求。对于这些新成员来说,他们的政治诉求更加鲜明,参与政治进程和建设的愿望也更为迫切。这些特征构成了基层组织新的特征,即:成员结构多元化,成员观念多元化,成员诉求多元化。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机制已经较难适应这些新的特征,基层组织的管理机制必须因应而变。

(三)基层组织的职能角色走向多重化。基层组织是组织体系最基层的部分,所承担的职能任务是参政党实现其职能任务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参政党的发展壮大,其基层组织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升,政治影响在不断扩大,其职能任务也在不断增多,职能角色走向多重化。

首先是执行者的角色。基层组织要贯彻执行上级的精神和决议,实现其组织意图和组织目标。由于基层组织是组织体系的最末端,因而它的执行力将决定组织目标的贯彻实效。其二是教育者的角色。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是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成员思想统一,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组织才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其三是实践者的角色。基层组织并不仅仅是执行上级的决议,它还是本党派政治纲领和政治任务最基层的实践者。每一项政治任务的实现,最终都要归结到基层的实践上。其四是探索者的角色。基层组织是一个实践者,通过实践会形成一些新的做法,最后提升为新的理论。因此,基层组织还承担着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职能。只有持续不断地探索,才能解决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二、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

(一)学习教育机制。学习教育是基层组织团结成员、提升成员素质、实现任务目标的基础。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统战理论等。学习教育的目的是夯实思想基础、坚定政治信念,学习内容的安排要围绕学习目的来进行。学习教育的形式主要有集中学习、自我教育,个人发言、集体讨论,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参加会议、举办讲座等。学习教育应注重以下问题:

结合本支部的特点进行组织。不同类型、不同成员结构的支部,学习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是学习的宗旨必须坚持。形式的多样化要以学习的有效性为前提。不能过于强调多样化,而失去学习的本来目的。2?郾学习教育的时效性与长期性。学习要注重时效性,教育要注重长期性。对于成员的新观念、新思想,应加以包容;对于新的诉求,应给予合理的表达。同时,对于偏离主流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纠正。要持续、长期地对成员进行教育,将思想统一到本地区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建设上。

(二)培训培养机制。发展新成员是基层组织的任务之一,也是一个党派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新成员加入党派只是第一步,之后的培训和培养更为关键。基层组织限于条件,要进行正规、系统的培训较为困难,但是可以将培训与学习结合,以学代训,从而实现培训的目的。新成员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的形式主要有学习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参加支部活动,增进认识,熟悉党派工作;搭建平台,参与党派工作,提高从事党派工作的能力;推荐社会职务,进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民主人士。

基层组织的培训培养职能是为了给本党派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人才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的。新成员接触党派工作较少,在培养上应有所侧重。但是,也不能因此把培训培养仅仅理解为新成员的培训培养。培训培养是对所有成员持续的、长期的教育过程。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最后实现组织代代相承、薪火相传的可持续发展。

(三)参政议政机制。基层组织不具有独立进行参政议政的主体性。但是,基层组织依然存在着参政议政的机制,而且这一机制越来越成为基层组织的核心之一。

一是反映社情民意。社情民意是提案的重要来源,也是提案指向的对象。社情民意经过综合、提炼后,形成提案;提案经政协立案后,交由有关部门办理,最终解决社情民意所反映的问题。因此,主动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应成为基层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

二是通过本支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基层组织对社会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经由本支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传达到相关部门。基层组织还可以通过担任特邀职务的成员对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基层组织的代言人,行使着基层组织不具备的参政议政职能。

三是部分行政区域性支部可以以集体的形式提交提案。随着基层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参政议政的需要,行政区域性支部成为民主党派地方组织(辖区的市)组建支部的主要形式。部分行政区域性支部可以在本区(市)政协提交集体提案。集体提案反映了基层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诉求,从而使基层组织具备参政议政的机制。

(四)任务执行机制。与地方组织一样,基层组织的决策模式也是民主集中制。支部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任务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对任务和事项的决策,既要充分发挥民主,也要有科学集中的能力和魄力。

基层组织贯彻上级组织决议、执行任务的主要形式是支部会议和支部活动。学习教育、培训培养,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贯彻精神、,执行决议,支部活动都是重要的载体或环节。支部活动组织越有效,参与面越大,基层组织任务执行的实效就越明显。

随着基层组织成员结构的多元化,支部活动的组织越来越富于挑战性。成员的观念和诉求更加多元,他们对支部活动的内容、形式与质量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支部活动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基层组织探索新的支部活动形式,以满足这种多元化的发展。

三、完善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基层组织的组建形式。基层组织的每一种组建形式都有其合理性,都能够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其职能作用。从参政议政的需要出发,可以行政区域性支部作为主要的组建形式,其他类型的支部为辅。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将其他支部的成员整合到行政区域性支部中,加强其参政议政方面的力量,把有限的人才资源集中到所属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建设中。

通过区域性的成员整合,可以使基层组织的组建形式更加科学,地方组织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人才资源更加集中,更便于发挥成员的优势和作用;基层组织的政治作用更加凸现,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将更加规范,也会更有效率。

(二)发挥基层组织与专门工作委员会的联动作用。民主党派地方组织通常都设有数个专门工作委员会。专工委通常都是以某一特殊的成员群体(如老年成员,企业家),或者某项特定的工作职能(如参政议政),或者某项特殊的工作任务(如理论研究)为原则进行组建的。因此,专工委与基层组织天然地具有一种互补的特点。

基层组织的工作范围限于本支部的成员,专工委的工作范围限于整个组织特定的成员群体或工作职能。如果将基层组织的某项工作看作一个点的话,那么专工委相同类型的工作就是面。点与面的结合将拓宽工作任务的广度,增加工作任务的深度,提高工作任务的质量。同时,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机制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实现延伸。

(三)创建更多的参政议政平台,开拓更多的参政议政渠道。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政治联盟,其成员加入党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政治诉求。这种政治诉求是公民参与政治进程和经济建设的合理表达。对于成员的政治诉求,既要给予合理表达的平台和渠道,也要努力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诉求转化为提案、议案或建议,最终加以实现。

创建更多的参政议政平台,开拓更多的参政议政渠道,将为基层组织凝聚成员、整合力量营造更大的空间。参政议政的平台和渠道不能仅仅理解为担任实职或社会职务。只要这种平台或渠道能够将成员所反映的社情民意、政治诉求进行有效的收集、表达和实现,它就是有效的。表达成员的政治诉求,并不一定要每一个成员个体都亲自参与到参政议政的渠道中。只要有科学的代言机制,成员的政治诉求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表达和实现。

(四)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管理能力的培训。成员队伍的壮大,成员结构的多元化,行政区域性支部的组建,参政议政要求的不断提高,支部活动的组织难度,都给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带来了挑战。有的基层组织(总支部,基层委员会)领导班子所管理的成员数已经达到上百人或几百人。简单的管理方式是难以适应这样庞大的管理规模的。

因此,在对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培训中,应加强管理理论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使领导班子对基层组织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同时,应将基层组织的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提炼出适合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管理理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进步给基层组织管理和运行带来的挑战。

--- #turnpageflag# ---